本视频聚焦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胡庆学,讲述他与这门有着 570 余年历史古乐的不解之缘。智化寺京音乐秉唐宋遗韵,融合宗教、宫廷与民间音乐,是中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习的乐种,被誉为 “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活化石”,2006 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4 年出生的胡庆学,自小学习古乐懂工尺谱,1991 年 17 岁时与 5 名小乐手入智化寺学习。古乐学习不易,工尺谱仅记骨干音,血肉部分需师徒口传心授,且师傅以僧人的威仪严格要求弟子,6 人挤在 10 平方米宿舍,每天 5 点起床练奏,月工资最初仅 90 元,这般清贫生活他们坚持了 5 年。 因难以养家,胡庆学 1995 年起两度离开,回乡成为货运司机。但古乐的羁绊终究难断,2003 年冬天,师傅张本新为录制京音乐唱片亲赴河北找到他,胡庆学为师傅的期望所动,与同伴回归。2004 年,他们用 4 个月抢救性录制现存 39 首可完整演奏的乐曲,此后便再未离开,也正是这段时间,胡庆学领悟了 26 代艺僧 “深入奇乐,传出真音,只争朝夕,研音不止”16 字赠言的真意。 2008 年,为京音乐奉献一生的张本新师傅故去,老艺僧们也陆续凋零,却已将 39 首乐曲全部传授给弟子。自 2004 年 10 月起,胡庆学等人每日上午 10 点、下午 4 点身着僧袍在智化寺演奏,从未中断。 如今,在胡庆学等传承人与智化寺努力下,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成果丰硕:收徒传艺、出版书籍、普及乐器进校园,还走出国门赴英国、新加坡等地演出。一代又一代乐师不羡繁华、不惧清冷,以坚守精神让这缕穿越数百年的清音得以延续,乐声中满是二十几代传承者的赤诚与心血。
从杭州西湖边的“脑洞大开”,到村庄里的追诊身影;从悉尼大学的中医课堂,到美国诊所的银针穿梭——本视频记录了传统中医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以从容的智慧与坚定的自信,跨越文化鸿沟,焕发新生。 镜头首先聚焦杭州“汉方咖啡”,创始人缪艳试图将中草药原液注入拿铁,让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的养生理念碰撞咖啡馆的社交属性。然而,从开业时的火爆到日均不足50杯的落差,她在选址困惑与营销迷思中摸索:如何让“养生”不再是噱头,而是年轻人愿意复购的风味体验? 与此同时,非洲马里医生迪亚拉的故事给出了另一种答案。1997年远赴中国攻读中医博士,他在云南的山村里学方言、赶集市,用“没效果退钱”的承诺打破“老外不懂中医”的偏见,30年间培养3000余名村医,让中医扎根乡土。 南半球的悉尼,朱小纾主任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学中医不能只学皮毛,必须热爱其文化。”作为悉尼大学中医系的领路人之一,她见证着中医从边缘课程成为受认可的专业,每年13000名国际学生赴华学医的热潮,印证着文化吸引力的双向奔赴。 而在美国,田小明医生的针灸诊所用疗效书写传奇。从1972年针灸因尼克松访华进入美国视野,到他用十几次治疗为参议员解除颈椎疼痛,中医在质疑声中凭借临床实力获得主流认可。 从缪艳的商业探索到迪亚拉的基层扎根,从朱小纾的学术传承到田小明的临床突破,本视频以多元视角展现中医与时代的融合之道:它既需要“脑洞大开”的创新勇气,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沉淀;既要扎根文化根基,又要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东方智慧。当古老的经络与现代生活相遇,当苦涩的草药与香浓的咖啡碰撞,中医正以包容的姿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跨越国界的健康共识。
在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画卷中,中国著名艺术家袁熙坤以艺术为纽带,用数十年实践搭建起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成为“以艺为媒促互通”的典范。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与“联结世界”相伴,从水墨肖像的传神到雕塑艺术的永恒,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文化交流的温度与力量。 早年的袁熙坤深耕水墨肖像领域,自幼受艺术世家熏陶,又在云南边陲的实践中练就扎实速写技法。他曾应邀为萨马兰奇、卡斯特罗、克林顿等150余位国际名人创作水墨肖像,笔下人物神态鲜活、气韵兼备,既藏中国传统水墨的写意精髓,又精准捕捉人物个性。1992年为曼德拉绘制的肖像,因传递出对方的坚毅从容,被郑重挂于显著位置,他也因此获“肖像外交大使”美誉;同时,他出版《熙坤速写》《怎样画动物》等著作,将创作心得分享他人,让水墨艺术成为感知美的窗口。 步入花甲之年,袁熙坤大胆转型——弃笔执刀投身雕塑创作。他直言“想以更立体、更永恒的方式,为国际先贤塑精神丰碑”,此后以写实为基、传神为魂,塑造50多尊国际名人雕像:为斯特凡尼克将军创作的雕像庄重肃穆,底座多国语言镌刻的“相信真理,坚行真理,捍卫真理”,成为跨语言的精神共鸣;保加利亚遇金融危机时,他主动创作该国国父雕像相赠,令保加利亚总统访华时第一时间前往参拜;甘地、托里霍斯等名人雕像亦出自其手,作品被日、希、俄、美等国政府及机构收藏,每座雕像都是中外文化对话的见证。 袁熙坤还将环保理念融入创作,秉持“对自然的爱恋终化为守护信念”,以环保题材巨作引发全球关注,获联合国“环保艺术大师”称号。1997年他创立北京金台艺术馆,展出雕像复刻品并举办400余场文化交流活动,更坦言“想让中国孩子知晓,人类进步思想是全人类共同财富”。 从水墨速写的跨国情谊,到雕塑铸就的精神桥梁,再到艺术馆搭建的交流平台,袁熙坤用一生诠释“民间外交,以艺为媒体”的内涵。他的作品是动态的文化对话,让不同文明在艺术共鸣中相互理解,为中外民间交流写下温暖厚重的篇章。
中医药正跟随中国人的脚步,在全球多地生根发芽,却也面临着异国文化、商业环境的重重挑战。本视频聚焦不同国家的中医药从业者,展现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 在日本,原籍大连的陆进医生已生活30余年。日本通过政策将147种汉方方剂纳入医保,但开具汉方药需先取得西医资格,陆进便是兼具中西医背景的从业者。他每周一半时间往返老人院与患者家中诊疗,92岁的加藤文子男等老人不仅依赖他的医术,更依赖这份陪伴。其妻子谢瑞芳为尊重员工,坚持按时用新纸币发薪,还赴东京学习汉方药,一家人用坚守推动中医药在日本小城落地。同时,横滨医生森寿生用汉方药治疗花粉症,印证了中医药在当地的认可度。 在印度尼西亚,近百万华裔是中医药的重要受众。雅加达的公众针灸基金会诊疗所每日接诊数百人,唐人街更是中药集散地。雷孝卫、景小鹏等从业者克服语言、饮食障碍,开拓中药市场。雷孝卫需向客户解释新包装,景小鹏从睡地板起步,如今拥有数十人本地销售团队,他们用勤劳让中药走进雅加达90%的药店,还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澳大利亚是首个立法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中医纳入医保体系。李宗泰与何凯丽夫妇开设中医诊所,凯丽出身四代中医世家,用丹药颗粒调配复方药;李宗泰虽不会普通话,却深耕中医教学,诊所成为实习基地,吸引各国学生学习拔罐、针灸。当地西医药剂师也会选择中医调理,越来越多澳洲人加入中医行业,马修夫妇便是其中代表,他们分工协作,努力打破中西方文化壁垒。 在肯尼亚,鲁自云团队历经艰辛推广中医药。为让辅助治疗艾滋病的中成药获批,他们耗时5年开展双盲临床实验,证明45%用药患者病毒载量降低,还坚持回访患者收集数据。尽管面临药监局注册多次被拒、等待医生接见等困难,在阿洛奇医生等支持者助力下,2012年中药终被认定为艾滋病治疗可替代性药物,为非洲中医药发展奠定基础。 从日本、印尼到澳大利亚、肯尼亚,无数从业者用热爱与坚守,让中医药跨越文化鸿沟,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也让世界逐渐接纳这门古老医学。
在当代文学的广袤星空中,梁晓声是熠熠生辉的存在,被誉为“平民代言人”。他以如椽巨笔,深入刻画社会百态,将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凝于笔端,为文学领域贡献了诸多经典之作,也为读者打开一扇洞察时代与人性的窗。 梁晓声的文学成就斐然。自1971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向导》起,创作生涯便如璀璨长卷缓缓展开。他创作了大量涵盖小说、散文、随笔等体裁的佳作,代表作有《人世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其中,《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115万字的鸿篇巨制,借周家三兄妹近50年的生活变迁,全景式展现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奋进,感人至深,影响深远。截至目前,其多部作品被翻译为多国文字,畅销海外,在国际文坛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梁晓声的创作深受成长经历影响。1949年,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成长于工人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家庭经济拮据,母亲虽为文盲,却崇尚文化,常给孩子们讲述书中故事与戏曲情节,为梁晓声播下文学的种子。少年时期,他在严酷环境中磨炼意志,凭借阅读经典作品滋养精神,如托尔斯泰的《午夜舞会》、屠格涅夫的《木木》等,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坚实基础。19岁时,他投身东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这段知青岁月成为创作素材宝库,他早期的知青文学作品,生动展现知青生活,蕴含对青春、理想的深刻思考。 梁晓声始终秉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他坚持以平民视角,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用犀利笔触揭示社会矛盾,歌颂人性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无论是描写知青与残酷自然斗争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还是展现平民百姓在经济文化转型期烟火百态的《人世间》,都饱含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性的关怀。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在困境中坚守善良、勇敢面对生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平凡人身上的伟大力量。 步入晚年,梁晓声笔耕不辍,依然活跃在文学创作领域。他认为文学应反映时代、关怀人民,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成果,更是时代记录与精神财富,激励无数读者,也为当代文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梁晓声用一生书写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他的成就、风格与精神,必将在文学长河中闪耀光芒,启迪后世创作者,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