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光明文化交相辉映——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元宵灯笼制作活动架起文明对话新桥梁

2025-02-18 14:28:38

2025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正值中国元宵佳节与尼泊尔排灯节(Dipawali)双节交汇之际,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在其下属教学点中央图书与信息科学系举办“中尼光明文化对话——传统灯笼制作工作坊”活动。这场跨越喜马拉雅的文化盛会,以灯笼为媒,让中尼两国的千年灯文化在烛光摇曳中共谱文明对话新篇章。

 

千年灯语,照见文明深处的精神之光

在教学点活动现场,朱红绸缎的中国结与大红灯笼交相辉映,中国剪纸窗花与尼泊尔曼陀罗图案相映成趣。国际中文教师王莉沙正以“一盏灯笼的文明密码”为引,溯源中国汉代“上元燃灯”的皇家典仪与尼泊尔吠陀时期“光明礼赞”的宗教传统,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故事讲解两者的异同。当PPT展示出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千盏宫灯与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万点油灯时,在场学员无不屏息赞叹。

        

“中国灯笼讲究‘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竹骨为乾,绢面为坤,一盏灯笼便是一个小宇宙。”教师手持传统六角宫灯娓娓道来,“而尼泊尔的五灯仪式(Panchak Deepak)则蕴含着‘五元素’的古老智慧,每个灯座都寄托着对自然之力的敬畏。”尼泊尔排灯节则象征光明驱散黑暗,人们会点灯、装饰房屋、祈福等。这般深邃的文化解读,让制作台前的学员们触摸到了灯笼背后的文明肌理。

 

巧手传灯,在经纬交错中编织文化经纬

教学点40名学员执竹为骨,铺绢为面,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编织文化经纬。中国传统红木窗格灯笼传承着“方圆相济”的处世智慧,尼泊尔的铜雕灯台则延续着“光明永驻”的虔诚信仰。来自加德满都的学员苏西拉在灯笼两面分别绘上莲花与菩提,她说:“这就像中尼文化,根脉不同却同样圣洁。”

       

    

当老师用金粉在灯笼上书写“四海承平”时,尼泊尔伙伴镌刻“Lokah Samastah Sukhino Bhavantu!”(愿众生安乐)。不同的文字在烛光中交融,仿佛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商队传递文明火种的动人场景。

 

灯映万象,文明对话照见未来

“原来中国的元宵灯笼不仅是装饰,更是传递家国情怀的文化信使。”捧着自制的走马灯,尼泊尔学员拉吉夫感慨:“而我们的排灯节油灯也不只是照明工具,每个图案都在讲述《往世书》的创世神话。”这种认知突破,正是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深耕文化对话数年的硕果。

中央图书与信息科学系的老师指出:“今天学生们制作的不仅是灯笼,更是中尼友谊的实体化象征。每个灯笼都将悬挂在即将落成的‘喜马拉雅文化长廊’,成为永久的文化对话见证。”

 

珠峰作证,山海为盟。当中国宫灯与尼泊尔铜灯在这里交相辉映,照亮的不仅是两个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更勾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图景。我们坚信“这盏文化明灯,必将照亮两国人民心手相连的新征程!”

(图文/王莉沙)

 

 

 

Contacts
Address: No. 15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China
Tel.: 86-10-63240618
Fax: 86-10-63240616
Zip Code: 100083
Email: info@ci.cn
返回顶部